近日,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提出要“通过普及推广冰雪、山地、航空、水上、马拉松、自行车、汽车摩托车等户外运动项目,建设完善相关设施,拓展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


户外运动成为新潮流的同时,备受关注的是随之相伴的安全问题。户外运动要如何加强风险防范,要如何加强户外运动的安全教育呢?


一、在户外运动中释放身心

“首先,要保证不出安全事故,保障身体安全;其次,不能让孩子累得超过体能极限,心灵上受到巨大挫折,以后再也不玩了,所以心理上的安全也要保障。”


“参与户外运动,最重要就是感受自然,天天在城市里和去大自然里完全不一样。不管是什么运动,身处舒服的自然环境,看着满眼的绿色,有山有水,心情就舒畅了。做完运动,出出汗,身心都得到释放。”


现在一线城市的家长,对青少年参加户外运动的认知与接受度都在不断提高,参加户外运动的青少年也越来越多。尽管有不少是被家长带着来参加的,但“很多孩子有运动天赋”,并且“慢慢喜欢上户外运动的孩子也不少”。


二、重视户外运动风险管理

“成人对环境风险、对体能有清晰的认知,但小孩子的互动、淘气会增加户外运动中的风险。比如夏天帆船运动,除了做好运动中的安全管理外,在营地的其他时间里,走路会不会摔跤,睡觉会不会从床上掉下来,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考虑的。”


“近几年,户外运动发展得很快。但相关知识普及还做得不够。对公众来说,对一些常用术语认知不规范,比如山地越野和马拉松是不同的,不能混淆。”同时在培养领队和学生的时候,风险管理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另外,像徒步如何背包、如何扎营、如何选址、如何做饭,以及攀岩涉及的装备使用技术等,这些硬技能必须掌握。


另外一个重要的知识是野外医学。在野外遇到伤病不可能像在城市里头,打急救电话就有医院派急救车过来。在野外,即便急救车能来,花费时间也比较长。这时候,在没有专业医务人员的情况下,如何预判伤势是否严重,如何处理?如何运送人员,如何求救?最重要的是根据相关野外医学知识作出判断,简单处理之后等待救援,最后能及时送到医院。”


作为户外运动从业者,要“规范自己的言行,给社会做出表率。自己发出来的运动视频,要专业、标准,不能让人挑毛病。”


尤其是带青少年进行户外运动,需要投入更多精力,“成人对环境风险、对体能有清晰的认知,但小孩子的互动、淘气会增加户外运动中的风险。


三、做好最充分的行前准备

“不管什么运动肯定有危险。越是危险,越要把专业的防护做充足,而不是害怕参与。”


大众需要正确认识户外运动,不要把它太“神化”,一说到户外运动就理解为极限运动,特别危险。按照全世界户外运动的发展情况来看,它的器材和技术已经非常专业和标准,这些都能保证安全。


对于大众来说,偶尔带孩子出去玩一玩,可以讲一些基本的短期的野外医学的课程。掌握基本原理和概念,作为常识补充。比如异物堵塞喉咙的情况,怎么样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等,这些技巧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有帮助的。


青少年如果要参加户外运动一定要找专业机构,并且保证带队教练要配足。比如帆船、皮划艇、攀岩等,教练比例是1:5;对技术要求不那么高的活动,教练比例是1:6或1:8。只要活动成行,哪怕再少的孩子,也要配备“备份教练”。“还需要准备有外部力量的协助,比如云南丽江虎跳峡徒步,都是山地峡谷,半天之内车无法赶到,有些狭窄的山路甚至无法通车。每次去都会按照1:8的比例雇骆驼,驼行李和补给,也在出现受伤情况时,用作临时的交通工具保障。”


如果有可能的话,还建议家长多陪孩子共同参与。无论是从户外教育还是亲子教育的角度,家长的参与能增加对机构的判断,也能积累户外运动的经验。


“不管什么运动肯定有危险。越是危险,越要把专业的防护做充足,而不是害怕参与。对家长来说,不能盲目跟风,看别人攀岩了,自己买点装备就上。实际上,户外运动入门是有要求的。大家觉得周末带孩子爬个山很简单,背个小包拿两瓶水就行。本来预计天黑前能下山,但需要赶夜路、没有光源怎么办?没带多余的食品怎么办?天气突然变化怎么办?”


再次提醒家长,一定要具备一些专业知识和能力。出发前做好充分准备,带上应急的物品、备份的食物衣物和急救小工具,这些看似很烦琐,但真的遇到问题时,能有应对措施。要以应对这个季节这条线路上最恶劣的情况会发生的危险情况来准备,做最坏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