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国家卫健委等国内外机构大力推动肥胖防控工作。为了倡导全球各国关注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人群超重和肥胖的预防控制,世界肥胖联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 WOF)于2015年倡导设立“世界肥胖日”,并于2020年宣布每年的3月4日确定为“世界肥胖日”。2023年的世界肥胖日主题为:改变观念,让我们一起讨论肥胖吧...(Changing Perspectives: Let’s Talk About Obesity...)
中国的肥胖人口到底有多少?《柳叶刀》经过长达 14 年、六次大规模调查后,对中国肥胖人口数做出了预估——8500 万。
其中 4800 万成年男性,3700 万成年女性,胖男人比胖女人足足多出 1100 万。
到底是什么使我们变胖,肥胖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健康问题?我们一起来聊聊关于“变胖”的问题~
一、中国人的肥胖历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体重指数(BMI)一般在 18.5~24.9kg/㎡为正常,如果超过 28kg/㎡ 就属于肥胖了。
中国人的肥胖,并不是近几年才显现出的。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成年人的平均体重指数和肥胖率就在稳步上升。
就拿 2004 年来说,我国肥胖人口总数是 2800 万,而到了 2018 年这个数字翻了三倍。
在这 14 年间,中国人的平均 BMI 从 2004 年的 22.7 上升到了 2018 年的 24.4,肥胖患病率从 3.1% 上升至 8.1%,增长速度可见一斑。
唯一庆幸的是,这期间肥胖率的增长速度并没有一路狂飙到失控。
数据显示,2010 年-2018 年平均 BMI 上升速度放缓,最直观体现在 2010 年之后肥胖患病率增幅也下降了。
但增长速度下降,并不意味着我们摆脱了肥胖的困扰。
在所有人尽量维持较低水平的 BMI 时,有一个群体的平均 BMI 一直居高不下——
30~49 岁的城市中年男性。
在《柳叶刀》的调查中显示,2004 年平均 BMI 和肥胖患病率均低于女性的中国男性,在 2018 年完成了身材上的“逆袭”,成为全国最胖的群体。
而在所有男性群体中,高学历男性的肥胖患病率又比低学历的男性高出 100% 以上。
这中间发生了什么,让越来越多人尤其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中国男性,在变胖的路上一去不复返?
其实只要往前回溯三十年和如今的生活做对比,就不难找到答案。
自 1990 年代以来,中国居民饮食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除了脂肪摄入水平大幅提高,在外就餐频率增长,越来越多人开始从事轻度体力活动的职业,并且开始依赖机动车出行。
简言之,生活变好了,也变忙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下,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够,久而久之体重就超标了。
二、肥胖的后果,被严重低估了
看一看身边人的腰围和体重,不难发现肥胖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病”。
而恰恰是因为“身边都是胖子”,很多人忽略了肥胖对身体真正的危害。
科学上对超重和肥胖的定义是,机体总脂肪含量过多和/或局部脂肪含量增多及分布异常,是由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过量的脂肪堆积,对健康的损害是多方面的。多项调查研究显示,与肥胖相关的共存疾病超过 200 种。
且因人群和肥胖类型的不同,带来的风险也不尽相同:
1、腹型肥胖,心血管疾病和慢性病的温床
腹型肥胖,顾名思义脂肪主要在腹部,特别是在腹腔内脏蓄积过多,也被称为“中心型”或“向心性”肥胖。临床数据已证实,它是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也是血脂异常和高尿酸血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与正常体重人群相比,此类型肥胖和超重人群患四种慢性病的风险达 2~5 倍。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认为腹型肥胖是男性专属,其实不然。2009 年中国成年男性和女性腹型肥胖患病率分别是 27.8% 和 45.9%,且正在不断向年轻化发展。
2、女性肥胖,生殖系统的混乱制造者
和很多人生活中的观察一样,女性不仅比男性更易肥胖,且主要集中在腹部和臀股部。
女性体重一旦超标,最特别的危害就是生殖内分泌紊乱,从而引发月经失调、不孕及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多种疾病。
其中,子宫内膜癌是最值得重视的。研究显示,在 BMI 介于 25~29 之间的 60~69 岁肥胖妇女中,发生子宫内膜癌的相对危险性是正常的 2 倍多。
体重超过正常的 15% 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增加 3 倍多。
而如果是孕妇肥胖,面临的风险则更大,包括但不限于流产、新生儿先天畸形、死产死胎等。
3、少肌性肥胖,老年人跌倒的元凶之一
随着年龄增长,即使老年人的体重不变,身体组织也会逐渐发生改变:脂肪比率增加,整体肌肉量和品质降低。
当越来越多脂肪堆积在腹部脏层及器官之间,便形成了少肌性肥胖。有文献报道,我国老年人少肌性肥胖患病率为 4%~20%,与单纯肥胖相比,少肌性肥胖的老年人更易患身体残疾和平衡障碍,跌倒的风险随之增加。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而少肌性肥胖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所以是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
三、摆脱肥胖,你应该怎么做?
尽管肥胖正在为各种人群带来不同的困扰,但我们也并不是拿它没办法。
无数临床数据表明,即使小幅度减重也能改善上面提到的共存疾病。
由于导致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原因是摄入和消耗的能量不平衡,所以如果你是想要减重的肥胖人群,归根结底还是从这两招入手——管住嘴,迈开腿。
1、饮食管理:适当多吃肉,减少主食摄入
高蛋白膳食,指每日蛋白质摄入量超过每日总能量的 20% 但不超过 30%。由于摄入的蛋白质不能被人体储存而需立即进行代谢和利用,适当增加鸡蛋、鱼肉等蛋白质摄入,能增加饱腹感和静息能量消耗,显著减轻体重、缩小腰围。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将日常饮食中的米、面等碳水化合物占比降至每日总能量的 ≤20%,经过研究论证,可在短期内(≤6 个月)有效控制超重肥胖患者的体重和体脂肪。
除此之外,改善吃饭狼吞虎咽的不良习惯,将含糖饮料、零食从饮食名单中去除,都能有效帮助减重。
2、体育锻炼:不仅减重,还防反弹
缺乏身体活动是超重/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适当运动能通过增加能量消耗达到负能量平衡。
建议以有氧运动(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结合抗阻训练(深蹲、俯卧撑、仰卧起坐等)作为减重的运动方式。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每周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身体锻炼,可以减少体重过度增加的风险,防止 BMI 增加。对于没有运动习惯的人来说,可以利用零碎时间累积多次短时运动,只要坚持下去,在相同运动量下效果甚至优于一次连续长时间运动。
如果减重达到一定效果,想要防止体重反弹,每周应进行大于 300 分钟的中高强度(球类、爬山、快速自行车等)身体锻炼。
“胖来如山倒,减肥如抽丝。”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体重就超标了,但想要将体重控制住,却需要日积月累的自制力。也许减重的效果没有那么快,但只要将好习惯融入生活细节中,在想要放弃的时候提醒自己:减重不仅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健康!
摘自《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