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儿童含糖饮料消费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正式发布。该报告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组织全国相关领域专家编写。
《报告》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描述了国内外儿童含糖饮料消费的现状和趋势,综述了含糖饮料对健康的危害,分析了国内外针对含糖饮料的政策及建议等,旨在为降低我国儿童含糖饮料消费及促进儿童健康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及建议。
含糖饮料是指在制作饮料过程中人工添加糖且含糖量在5%以上的饮料。据此估计,目前我国饮料市场中超过半数饮料为含糖饮料。
近年来,我国含糖饮料的生产和销售量在不断增长,儿童饮用饮料,含糖饮料的饮用量也显著增加。1998年,我国城市儿童人均每天饮用饮料329毫升,到了2008年,儿童每天饮用饮料增长到715毫升。总体来看,儿童含糖饮料的消费量在不断增加。
过多饮用含糖饮料会对健康带来危害。研究显示,过多饮用含糖饮料的危害包括增加患龋齿、肥胖、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的风险。过多饮用含糖饮料不仅会威胁儿童的身体健康,对一生的健康带来不利影响;还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负担,给民族素质的提高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我们需要警惕过量饮用含糖饮料对儿童健康带来的危害。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均衡的营养是儿童智力和体格正常发育乃至一生健康的基础。均衡的营养是儿童智力和体格正常发育、乃至一生健康的基础。这一时期也是儿童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家庭、学校和社会要积极开展饮食教育,控制儿童含糖饮料的消费量。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5年《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指南》中提出,要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减少游离糖的摄入量;在2016年发布的《终止儿童肥胖》报告中又指出,要实施综合措施以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健康食物的摄入,减少含糖饮料的摄入。
我国在2016年召开的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发布了《2030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上海宣言》和《健康城市上海共识》,提出政府必须采取行动来促进公众健康,立法和财政措施是最有效的干预措施,其中就包括对含糖饮料征税。
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含糖饮料的相关政策措施。《报告》综合国内外政策环境的支持、其他国家对含糖饮料征税的经验,从我国国情出发,分析我国居民含糖饮料摄入现状,预测对健康的影响及相关政策的作用和效果,提出了针对儿童含糖饮料消费控制的建议,以便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 健康的饮食行为要从儿童时期开始培养,要降低儿童含糖饮料消费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要及早、从小抓起,应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建立以学校-家庭-社区为主的防控网络。应该加快营养立法,推动制定相关政策,包括限制含糖饮料广告,在含糖饮料上添加警示标识,对含糖饮料征税等。
●学校要加强宣传,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家长从自身做起,支持和鼓励孩子减少含糖饮料消费。社区共建支持性氛围,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企业、媒体和学术机构各司其职,承担相应责任。
●目前我国关于含糖饮料及添加糖消费量的调查较少,建议开展我国居民含糖饮料及添加糖消费状况的专项调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含糖饮料消费监测和评价系统,了解不同人群含糖饮料的消费行为,根据监测的数据评估和改善干预政策。
我国居民含糖饮料的消费量呈现增长的趋势,如果不加以重视并采取相关措施,将会导致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
采取措施来控制儿童对含糖饮料的摄入符合我国《“健康中国2030规划”规划纲要》中“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战略主题。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广泛推广控制含糖饮料摄入的控制措施,遏制我国儿童含糖饮料摄入量的上升趋势,减少含糖饮料对儿童健康的危害,为儿童在生命早期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