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有一种说法:筋长一寸,寿延十年。
说起这个筋,可能大多数人感觉它不过是和我们的肢体有关系,会引起一些疼痛、麻木等症状。其实,筋一旦出问题,不仅会造成运动障碍,身体其他器官也会出现问题。如消化系统的疾病、心血管系统的疾病、神经系统的疾病等,都可能跟筋的失调有关系。
研究发现,长寿者通常都有一副柔软的筋骨。
*筋的学名是“经筋”。经筋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经筋具有联络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十二经筋的走向与十二经络相同,故筋缩处经络也不通,不通则痛。拉筋过程中,胯部、大腿内侧、腘窝等处会有疼痛感,说明这些部位存在筋缩,且相应的经络也有所不畅。拉筋使筋变柔,令脊柱上的错位得以复位,于是“骨正筋柔,气血自流”,腰膝、四肢及全身各处的痛、麻、胀等病症因此消除、减缓。
*通过拉筋还可以达到排毒的效果。因为拉筋能打通背部的督脉和膀胱经。督脉是诸阳之会,元气的通道,此脉通则肾功加强,而肾乃先天之本,精气源泉,人的精力、性能力旺盛都仰赖于肾功能的强大;而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系统,也是抵御风寒的重要屏障,膀胱经通畅,则风寒难以入侵,内毒能随时排出,则便秘、粉刺及色斑等情况自然有所改善。
●筋伤是百病之源
其实在婴孩时期,我们是可以轻松啃到自己的脚趾头的,但到年纪大时弯腰拉脚都显得非常困难。“筋”的老化,是衰老的重要标志,也是身体老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筋老了,就会出现“筋缩”,俗称筋变短了,人们的活动能力就会受到限制。
筋缩可能带来的15种症状:
颈紧痛〜腰强直痛〜不能弯腰〜背紧痛〜腿痛及麻痹〜不能蹲下〜长短腿〜脚跟的筋有放射性的牵引痛〜步法开展不大密步行走〜髋关节的韧带有拉紧的感觉〜大腿既不能抬举又不能横展〜转身不灵活〜肌肉收缩/萎缩〜手不能伸屈(手筋缩短)〜手脚肘膝活动不顺。
中医认为疾病是可以预防的,最好的医生应该是“治未病”,而不是“治已病”。《黄帝内经》中说:“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经筋病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常见,如何进行有效的预防很关键。
●拉筋是一种自主健康的管理方法
通过正确的拉筋,可疏通经络,加强气血循环,从而改善各种急/慢性病症。如高血压、糖尿病、妇科病、心脏病、前列腺疾病、骨头错位及筋缩导致的疼痛。
运动要能够提升能力并避免伤害,热身与拉筋就像练内功心法一样,必须持之以恒。首先在拉筋之前要先热身。如利用小步跑让体温上升,使肌肉与肌腱处在备战的状态,如此拉筋的成效会提高。其次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是拉韧带的好时机,有助于提高拉伸幅度。然后拉筋的动作要缓慢而温和,千万不可猛压或急压,强度要到有点“张力”或“酸”的感觉,但一般别到“痛”的程度。
*正压腿——面对一定高度的肋木,左脚跟放在肋木上,脚尖勾起,两腿伸直,两手扶按在左膝上,或用两手抓握左脚,然后上体立腰向前下方振压,用头顶尽量触及脚尖。两腿交替进行。
动作要领:两腿伸直,立腰挺胸前压。
*后压腿——背对肋木,并腿站立,两手叉腰或扶一定高度的物体。右腿支撑,左腿提起,脚背搁在肋木上,脚面绷直。上体后屈,并做振压动作。左右腿交替进行。髋部、腰部和颈部可以得到练习。
动作要领:腿直膝,支撑脚要全脚着地,脚趾抓地,挺胸,展髋,腰后展。
*竖叉——两腿伸直前后叉开成直线。左腿后侧着地,脚尖上翘;右腿前侧着地,脚背扣在地上,两臂立掌侧平举。两腿交替进行。
动作要领:立腰挺胸,沉髋挺膝。
*侧压腿——右腿支撑站立,左脚从体侧放置到一定高度的肋木上,脚尖勾起,右臂上举,左掌立于胸前,两腿伸直,腰部挺立,上体向左侧下振压,振压幅度要逐渐加大,直到上体能侧倒在左腿上。两腿交替进行。
动作要领:两腿伸直,开髋立腰挺胸,上体完全侧倒。
*正搬腿——右腿伸直支撑,左腿屈膝提起,左手扶膝,右手抓住左脚,然后将左脚向前方伸出,直至膝关节挺直,左脚外侧朝前。两腿交替进行。
动作要领:两腿伸直,立腰挺胸,被搬腿的脚尖勾紧。
*仆步压腿——右腿屈膝全蹲,全脚着地;左腿向左侧伸直,脚尖内扣;两手分别抓住两脚脚背,成左仆步;腰部挺直,左转前压。左右仆步交替进行。
动作要领:直腰抬头,一腿全蹲,另一腿伸直,两脚压紧地面。
*劈横叉——两腿伸直向左右两侧又开下坐成直线,两腿内侧着地。两臂立掌侧平举。
动作要领:髋关节完全打开,立腰挺胸。
*侧搬腿——左腿伸直支撑,右腿从体侧抬起,右手经右小腿内侧绕脚后抱住右脚跟,将右腿伸直,脚尖勾紧。两腿交替进行。
动作要点:两腿伸直,立腰挺胸,身体直立平稳。
*前俯腰——并步站立,两手十指交叉,直臂上举,手心向上;上体前俯,挺胸,塌腰,两手尽力触地。再两手松开,用两手绕过双腿,抱住两脚跟部,尽量使自己的上体、脸部贴紧双腿。
动作要领:两腿挺膝伸直,上体前俯时,挺胸、塌腰、收髋。
需要提醒的是,凡有高血压、心脏病、骨质疏松等症及长期体弱的患者,一定要先请示医生,是否适合做这类拉筋。
(文中图片摘自中华武术网,特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