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平台上,常能看到一些名人活跃于运动领域,他们的动态中高频出现跑步、健身、登山等身影,运动俨然已成为其生活标配。一些影视明星不仅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坚持运动,还乐于分享运动让青春常驻的 "秘笈"。 


然而,在我们叹服他们拥有矫健身姿、匀称体型的同时,也会发现不少人出现面部皮肤松弛、眼神疲惫的状态。这种老态尽显的面容,与挺拔的身材形成强烈反差。比如某部以高强度运动减肥为主题的励志电影中,主人公最终实现目标,再次出现在影迷面前时,身形和面容都判若两人,只不过正负效果参半。有人归因于面部胶原蛋白流失,这种说法是否成立? 面部的疲态是否是身体衰老的表现?究竟是何种因素,让运动与衰老之间呈现出意外的关联? 


长期以来,“体育活动有益健康”已是社会共识,世界卫生组织也明确推荐适度运动。然而现实中,高强度运动逐渐被异化为一种“powerful”的生活方式。人们相信它能彰显个人对生活的掌控力——尤其在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当情绪低落与心理压力成为常态,越来越多人选择用高强度的身体消耗来对抗焦虑:互联网打工人疲惫就直奔健身房,企业高管、基金经理们以“清晨5点健身打卡”标榜其斗志旺盛、甚至咖啡不离手……


近期,一项发表于《欧洲流行病学杂志》的前瞻性双胞胎研究引发广泛关注。它告诉我们,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没那么简单,我们误解了运动,大多数人相信高强度运动并非那么美好。


这份历时三十年的研究通过细分短期和长期死亡率分析发现,休闲时间体力活动(LTPA)与短期死亡率的关联更为显著;而长期运动获益性更加复杂。


研究团队以芬兰老年双胞胎队列中的 22750 名参与者为样本,分别于 1975 年、1981 年和 1990 年通过问卷评估 LTPA 水平,并对其中 1153 人采集血液样本,利用表观遗传时钟量化生物衰老程度。


研究追踪至 2020 年的全因死亡数据,并排除心血管疾病史等混杂因素后发现:久坐和过量运动人群的生物衰老速度较快,但当控制其他生活习惯变量后,这种关联显著性降低。研究显示,规律运动者较久坐者的短期死亡风险最多降低 7%,但该效应在长期随访中未持续显现。

运动与衰老


论文具体指出了生物衰老速度较慢是解释从积极的生活方式(包括运动)到降低死亡风险这一过程的合理机制。


生物衰老是随着年龄增长系统完整性逐渐下降,会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过程。


研究认为,运动可能通过影响生物衰老,进而对死亡风险产生作用,把生物衰老当作运动与死亡率之间关系的一个潜在中介因素进行研究。


探讨不同运动模式下的生物衰老差异:研究识别出了久坐、适度活跃、活跃和高度活跃 四类 LTPA 模式,并对这些不同运动模式下的生物衰老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究运动模式与生物衰老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运动对衰老的影响。


经深入分析发现,若排除家族遗传病史和心血管疾病史等因素,运动与死亡风险的关联进一步减弱。这提示运动与死亡风险的关系易受多种因素干扰,包括未测量的混杂因素、反向因果关系(如健康人群更倾向于运动)及基因易感性等。


研究结论表明,运动降低死亡风险的效应可能更多反映运动者本身的健康基线特征,而非运动行为本身的直接作用。


也就是说,改变饮食情况,烟饮酒习惯和睡眠质量等生活方式后,运动与生物衰老的相关性就不再明显。这说明,生物衰老并非由单纯由运动模式这一个因素决定的,单纯依赖高强度运动可能不足以延缓衰老和降低死亡风险,综合健康生活方式的维持更为关键。


基因与衰老


从基因角度来看,基因好的人可能本身就爱运动,所以看起来运动和死亡风险有关联,而且身体本来就有点小问题的人不爱运动,大家以为运动能降低死亡风险,其实可能是潜在疾病导致的。之前研究也发现,要是考虑到这种反向因果关系,运动和死亡风险的联系就没那么强了,说明基因因素会干扰运动和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


尽管如此,虽然运动和降低死亡风险的因果关系不明确,但运动确实对身体有很多好处,能让身体各个部位更健康,也能提升身体素质。


术语注:

1. 闲暇时间体力活动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LTPA)指人们在工作、学习、家务等日常必需活动之外,主动进行的体育锻炼或身体活动,如散步、跑步、游泳、健身等。

2. 表观遗传时钟(Epigenetic Clock)是一种基于 DNA 甲基化模式的生物标志物技术,通过分析基因组中特定区域的甲基化水平来估算生物年龄(即生理衰老程度),而非实际 chronological age(日历年龄)。其核心原理在于:随着年龄增长,某些基因位点的甲基化状态会发生规律性变化,这些变化与衰老相关的生理过程(如细胞功能衰退、炎症反应等)密切相关。


来源:新书问我